导语
2016年,创投圈“资本寒冬”之声一直不绝于耳。投资机构更加谨慎,创业者融资周期不断延长,时不时传出有些创业项目被“投决会”否定。然而,资本到底“寒”到什么程度?透过三个Topic:环境趋冷、回归冷静、风格转变。
来源:博晓通
TOPIC 1:环境趋冷
从数据来看,“资本寒冬”一说并非虚言,2016年中国市场创投事件发生约4100起,同比下滑25%。企业服务作为2016年最为热门的投资领域之一,融资数量仍然存在16%的下降。早期投资依然是融资发生最多的阶段,但整体来看,下滑态势十分明显。其中A轮融资发生1600起以上,同比下滑16%。
目前,机构通过IPO退出周期较长并且不确定性较大,机构只能退而求其次,谋求通过并购来退出。因此,2016年,并购发生的数量出现大幅增长。此外,整体来看,投资机构更加倾向于进行中后期的投资。一方面,现下投资机构更加青睐经过验证的、具有清晰盈利模式和前景的企业。另一方面,一些大公司急需转型,希望通过并购和战略投资来寻找新的业务突破口。
TOPIC 2:回归冷静
2016年,投资机构在投项目时,明显变得更加慎重,排名前几位的机构都减少了对外投资,有点机构投资数量几乎“腰斩”。仅有几家机构在扩大的投资的数量,在“资本寒冬”的背景下,显得较为特别。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2016年,创业公司融资周期显著延长。根据统计的结果,创业公司获得下一轮投资时间的平均中位数增加了78天,延长了24%之多,对于资金紧张的创业来说,无疑是“压力山大”。其中,以往比较热门的内容产业和虚拟现实领域的创业公司融资周期也都略有增加,而对社交、交通出行领域的创业公司,过去的一年无疑是备受煎熬的,融资周期延长50%之多,平均延长达5个月。融资周期的延长表明机构在进行投资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考察,以确定是否有投资的价值。
TOPIC 3:风格转变
2016年,尽管机构在进行投资时理性了不少,但是面对大家都看好的领域如虚拟现实和内容产业,还是投了不少项目,这两个领域也成为2016年仅有的实现正增长的创投领域。
投资机构对虚拟现实和内容产业的看好不仅体现在投资数量上,同时也体现在投资金额上。整体来看,针对这两个领域投资的金额同比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表明,作为机构来讲,在“资本寒冬”中,资金并不是制约机构是否投资的主要因素,在面对真正优质、有前景的项目时,投资机构仍然可以痛快的甩出支票簿。
总结:
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2016年“资本寒冬”一定程度上依然在持续,特别是对于创业者来讲,投资数量大幅度下降,融资周期延长,这无疑增加了创业者的融资压力。对投资机构而言,它们更加趋于理性,对过去几年“打鸡血”式投资风格的一种转变。不过,面对真正具有前景和盈利模式的企业,投资机构还是非常有意愿进行投资的。